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 India 學習筆記.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 India 學習筆記.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27 December 2017

黎明前起床

日出前起床本身已是一項修行。這是很好的自我觀察。



Wake up #beforesunrise is a practice, it’s a good #selfobservation#6amsky 冬日清晨六時的天空。日出將至,出門去教課之前,從家裡朝著東南的窗戶所見景象。
想當年~ 勤力去上瑜伽課,帶來了身體健康舊患疼痛緩和及抖擻的精神,隨之而來的,是對瑜伽好奇心倍增,我想了解老師們談到的各種瑜伽大小道理哲學,故此一邊繼續練瑜伽,同時閱讀上課觀察寫筆記。
印象深刻的是初聽聞以前 (或許現在仍有很多吧) 的瑜伽行者天亮前起床便醒來開展一天的修練,心裡不是不震撼的。自從離開學校進入報館當寫字的人,為趕死線早起寫稿除外,朝九晚五上生活模式少有嘗到。當然我也不至於是半夜不願睡正午醒不來一族。
所以關於天未亮就起床,心裡儘管想試試,但尚未儲足決心勇氣,更別提要公開宣稱自己要做個 #晨型人 。

轉變的契機在讀書了解身體動作以外的瑜伽知識和哲學。這除了是有關金錢、時間、與其他人有關的人事俗務安頓好之外,我覺得最切身的關鍵試煉,是早起!是的,對我來說這是要跨越的挑戰。長話短說,很快我便能做到了,事後回想起來,先前以為很難的能做到了,對這少許進步我視為一種自我鼓舞。

由此也更明白,要繼續維持早起,尤其是天亮前就起床,強大推動力不可少。
繼修讀瑜伽導師課後,隔年我又為自己安排了另一個必須早起的動力,飛去印度學瑜伽,住在校園宿舍,在異國妙趣見聞學習充實了每一天,規律生活和天亮前起床變得順理成章,更容易,而且毫無掙扎很快就適應了。學校位於高原上光害很少,晚上抬頭一看常常感覺每晚有滿天星星為伴,難忘又覺窩心。至令我仍記得那時每天清晨梳洗之後,從宿舍飯堂到課室路上,看著天還未亮仍如晚上般黑中帶亮夜空星閃閃,萬物安靜和諧,世界不是本該如此美好的麼?

或許這就是清晨清醒給我最深的感動。

後來有段日子我是每週大約四至五天清晨的Ashtanga yoga 的Mysore style self practice,繼續早起。大約七時左右踏進課室開始練習,但我可不是最早來的人呢。大約在我練完了standing sequence,那些最早到來練習的同學們已經接近完成finishing sequence,或已從大休息savasana起來預備梳洗去,時間充裕從容地於九時前上班。

坦白說,我個人的瑜伽練習模式隔陣子會有些微調變化,動態練習強身健康,鍛練肌力和耐力更是磨練集中力,同時間我也需要靜態點的練習,例如yin yoga陰瑜伽、restorative復修瑜伽或yoga therapy療癒瑜伽練習,來反省內觀以及正視身體當前狀況。
又自從每週教課時間表當中有一天是清晨七時半的課,於是早起除了是個人身體和意志的鍛練,更是責任感的鍛練,喜歡如此,這很好。

Sunday, 14 May 2017

瑜伽是,跨越國界全人獲益

身邊是否間或有朋友嘗試了瑜伽,欣喜或困惑不解談起練後感,
然後也令你產生好奇滿腦子問號呢~
「我覺得自己長高了。」
「原來體內停滯不𣈱感消散後是這樣輕鬆啊我覺得走起路每踏步都不再沉重了!」
「身邊最親的人覺得我不同了但難有言語形容,我就覺得自己的心開了,變大了好像可以裝進很多很多都不會擠逼的大大大袋子。」
「好睡眠!」
🍀🍀🍀
這些練後感你想知多少就能從閱讀、對話裏見識到多少,但唯有親自赤腳踏上墊子,你才會從自身感覺體會箇中真義,從此不再紙上談兵。
來來來 人人瑜伽Everybody yoga


瑜伽是,跨越國界全人獲益的。


Kuvalayananda 大師的重要性在於將古老瑜伽科學化。
九十多年前,創辦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 India的Swami Kuvalayanada請瑜伽行者們來到實驗室,與團隊一起透過科學化觀察及研究分析,以現代人易理解的語言說古印度哲學。
把文化的包袱去掉,讓瑜伽有益於全人類的特點清楚明白地呈現出來,成就今天瑜伽跨越國界全人獲益的狀況。
//Kuvalayananda and his associates did not invent the kind of Yoga that became a transnational phenomenon, but their research made it possible for this kind of Yoga to be invented.
Their scientific focus on the human body enabled the translation of a obscure branch of Indian Philosophy into a form of practice that is free of cultural baggage.//

Thursday, 14 April 2016

到訪Swamiji's meditation cave

踩踏在瑜伽墊上的鍛練和調息帶來健康身體,和慢慢地敞開的心胸。
是去年再次回到學校上課,腦海裡才慢慢理出一些頭緒,瑜伽在漫漫歲月長河裡演變的脈絡。
Swamiji's meditation cave @ 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 Lonavala Khandala Maharashtra.

further reading: http://bit.ly/yogayuj


Tuesday, 19 January 2016

療癒之音

這天打稿子時的背景音樂(這混音中鳥兒唱歌的部分,真讓我懷念起Kaivalyadhama宿舍房間,坐在窗前書桌,一邊寫功課一邊發呆,看著羽毛很漂亮的鳥兒邊飛邊唱歌,好寫意呀.....(牠們)



Sunday, 15 November 2015

睡前喝杯香料熱奶

直接喝牛奶不太受得了,加了香料的很可以 (還有曾經會喝的咖啡 tongue emoticon )
當旅遊記者的年代,有次寒冬去內蒙古呼倫貝爾滿洲里,即使禦寒衣物齊備,踩在雪地上仍然感到冷似入骨,腳趾早已麻目。感謝牧民歡迎我們躲進蒙古包,請我們喝杯兼可暖手的酥油茶,簡單直接的送暖。
這加了薑黃、肉桂和荳蔻果實煮的熱奶,是阿育吠陀醫生按我體質和目前的不平衡而設的配方,可以好睡,但注意或會出現脹氣情況的。

Made this ayurvedic soothing drink for night before bedtime which enhance good sleeping. Boil milk with pinches of turmeric and cinnamon powder and the seed of one pod of cardamom.
All those herds infused in the hot milk reminds me of the time I spent study yoga in Kaivalyadhama India.




Sunday, 18 October 2015

筆記的初衷

※時為2011年4月※
初衷是,將手寫筆記打字記存在電腦,原意是想藉整理順道溫習(本來還想再old school一點,重新抄寫一遍英文筆記,和另外寫中文翻譯筆記版作為保存。然而,深知自己沒有能耐一直寫出端正字體而作罷,安心只用打字的)。

整理筆記途上(仍然在做,因為遇上不解部分又得再去翻書),愈來愈發覺,聽聞的知識,不宜止於寫在紙上、存於電腦或網誌裡,擺副超然面相琅琅上口說道理更於事無補,只感到會心虛,對人沒幫助,要像吃進肚子的食物,咀嚼過吞得下消化吸收好,有如氣化進入每個細胞裡,深深融入骨髓中,然後由內散到皮層,像呼吸一樣自然,進進出出,活生生的而且會成長轉化的,能用尋常生活化的例子,說普通人聽得懂的道理,這難度高,但是我想努力的方向。

所以,漸漸這裡的筆記除了如往常記錄了老師教課內容加個人感想,也多些平常見聞體會感受與頃刻間在腦中閃現似曾於課堂聽聞的道理。

印度學瑜伽
帕坦伽利的瑜伽經,每次拿起來讀,好像又看出了一些新感受和啟發,耐人尋味!April 2015@Kdham





Friday, 15 May 2015

瑜伽姿勢(Asana)是穩定和舒適

在這學校的practical class (也就是asana 練習),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總是「slowly slowly」、「do according to you own capacity」、「practise according to yogic principle, otherwise it is physical exercise only」。研習瑜伽經典理論課上,老師們也常常提到:「瑜伽不是與別人較量競賽,它是體驗的學問,重視感受身體。」




Thursday, 7 May 2015

課後散步的隨想

飯後、課後、只要有空檔,校園內外散步是經常的活動。
這次初夏重來,盛放的草木花卉跟上回春季來時有些不同,相同的是都那樣毫不保留地美麗。而且還實實在在地提醒我們在這世界,無常才永恆的真相。
我總記得,今天看到的花是如此挺拔美麗在頂峰,第二天早上只見憔悴無力邁向枯萎。



Wednesday, 6 May 2015

遇上大師

當心中生起想去印度修練瑜伽,體驗生活的念頭,很多人會從瑜伽圈子著手,例如向老師或同好問口碑找道場、按照一直遵循練習的特定瑜伽流派去找深造目的地,也有往有瑜伽之鄉稱號的Rishikesh,在被稱為通往喜馬拉雅山門戶的小鎮尋找體驗之地。

至於我自己,萌起了親身踏足印度這個瑜伽發源地,見識「真正而傳統的瑜伽」的想法前,仰慕這神秘美麗文明古國的我也遊歷新德里阿格拉齋浦爾的世界級名勝景點,不過那時只是獵奇式走馬看花地旁觀而已。



「回帶」:四年前春季,早上六時半前進瑜伽練習房,席地而坐,聽呼吸控制法大師O.P.Tiwari(尊稱 Tiwariji)講課。

Sunday, 3 May 2015

想分享的很多,從就讀的瑜伽研究學院說起

想分享的很多,就從頭說起,介紹一下我讀的學校吧!
四年前後,兩度到這裡學習瑜伽,瞥見了瑜伽的更廣深層面,對新事物的無限好奇心發芽,越發覺得自己所知只是皮毛,仍在門口往裡窺探,但覺美妙無比。
以《派坦伽俐的瑜伽經》Patanjali’s Yoga Sutra的定義來說,藉著鑽研asana practice (肢體動作/體位法/式子練習)認識自己的同時,我其實更想看看瑜伽哲學的其他面向,這就成為找尋,或更準確地說我被引領到這所學府的初衷。



Saturday, 2 May 2015

從印度回來了。。。

這次為進修瑜伽哲學而再到二千多米高地上的瑜伽學府 Kaivalyadhama 修習,增長見聞,洗滌身心。上課以外,也嘗試了印度傳統Ayurveda阿育吠陀養生療法的Shirodhara,Shiro指頭,dhara是flow,有流淌之意,是將溫熱的天然植物油(如芝麻油、椰子油、橄欖油、奶或白脫奶buttermilk)往眉心源源流注,以消除壓力,煥發精神。另一個沒太多schedule的下午則為自己安排了足部療程 Padyabhayanga,這是針對小腿和腳掌,按摩後的腳板底帶著牛奶香,踏步感覺輕盈愉快,也就打消了外出步行30分鐘到市集(也是火車站所在)購買日用品,改而留在校園散步吃水果喝薑茶。
印度學習生活分享陸續有來。。。


I was given a cotton earplug after shirodhara, the ayurvedic treatment to the head with continuous flow of heated oil.

feeling light and refresh after padyabhayanga (the ayurvedic foot message)

Monday, 13 April 2015

闊別四年再上課@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 India


寄宿生活中,暫且不談知識見聞體驗的增長,離開學校這麼久,這回也是有關自理,在日常作息中培養覺知(例如也想為保護這裏的自然環境有意識地用水、廁紙、對自己取了的食物負責,不貪也不剩等)和面對新狀況的一次重新發現自己潛能的好機會,我會珍惜在這裏學習到和從中消化吸收沉澱所得的力量,但不執著於目前這時空的體驗。



~~~~~~~~~

10april15
After 530am asana practice and morning jogging, still an hour to go for shuddikriya (cleansing practice of jajaneti and rubberneti , so it's good having time alone in the garden.
完成清晨瑜伽體位法練習後,沿校院外小路散步一會,距離清潔法練習(洗鼻子,用盬水和幼膠管)尚有時間,便在校長兼教職員樓(這裏定正規的瑜伽科學研究學院)的花園坐一會,事實上也是free wifi 唯一地點,不過始終是戶外,一邊上網一邊有各式昆蟲四處飛,只有清晨較少困擾。

Thursday, 26 March 2015

梵文《瑜伽經》— Sri Patanjala Yoga Darsanam

整理舊筆記時,這2本薄薄的本子再現眼前,是那年給自己的小小紀念品:梵文和英語音譯《瑜伽經》— Sri Patanjala Yoga Darsanam 
是耶~
我不會梵文,但望著老師在黑板寫梵文字,令我覺得很療癒
聽到老師唸 ||Yodascittavrttinirodhah|| ,悅耳如歌,在耳邊迴響,很舒懷。


Friday, 11 July 2014

食物性質與個人體質 II

【前言。對於經典、師長的說法或這裡的筆記,不需要抱奉為圭臬的心態。
每次我整理筆記,Tirawiji大師的話自然湧上心頭,抱著實驗性的心態來看待這些資訊,身體力行去試試它是否有用:適用又有效當然好,即使不適合也無妨;又或許,對自己很管用,熱切地想介紹給別人,卻招來冷待,也用不著介意。一來,正如老話,人各有志,再者,要他人接受我們認為好的方法,也是一種強迫,可別忘了這也會成為一種對人對己的himsa啊! (himsa,梵文裡傷害之意,它的反義詞大家比較熟悉,就是瑜伽八支談到的持戒yama第一項:ahima,不傷害)。】



 
對食物和味道的喜好,你怎樣選擇?
從阿育吠陀角度了解個人的體質屬性dosha(生下來便構成的傾向,終生不改,要做的便是致力維持內在平衡狀態,波動出現時,我們會感到不舒服,也就是dis+ease,要避免體內風、火、水的波動不休,除了認識doshas在身體主宰及影響力範圍,味道的影響,同樣是超越味蕾享受層次的。另一方面,印度哲學談論物質世界運作3法則Gunas(原理或傾向)也可應用到飲食上,可視為you are what you eat的另一種描述。

為了生存,我們吃,對食物和味道好惡的選擇與取捨,也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取態。偏好吃甚麼,它們附屬的某些特定性質也會帶進我們身體,那,從吃食習慣中找平衡,是否在我們注意和重視的範圍之內?


續上回談到個人體質與食物,列出了蔬菜對擁有風、火、水三種體質屬性傾向的人之影響,這次繼續講講主食。


Wednesday, 11 June 2014

線上學習"Yoga from the source"


前陣子埋首線上學習,遇疑難就發電郵給老師問功課,想不到獲校方邀請寫點感想,就成了此生第一次同類的推薦信。才一會兒就寫得出來,比我平常寫稿要快很多( 哈~),因為是心裡想的就直接寫下真實感受。



以下是出現在Kdham.com的英語原文。

I’m excited to learn yoga from the source with the revered scientific yoga institutes of India.
Though living in Asia, information about yoga out there is usually westernized interpretations and sometimes mixed with other eastern philosophies. So this course guides me to yoga’s unique heritage,like discovery of treasure trove, all gems shines in the darkness, lighting up and paving way for m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bigger picture of yoga.
This is my second time lear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Kaivalyadham, I feel so blessed and looking forward to another visit to the school.


中文版本是我後加的:(非常的"英譯中" )
我感到萬分榮幸能夠在備受尊崇的瑜伽學府學習。
儘管在亞洲生活,所接觸的瑜伽知識多是西化的詮釋,有時則與其他東方哲學混為一談。
「瑜伽之源」這課程讓我認識瑜伽的獨特傳統,對我來說,彷如發現一個寶藏,裡面閃亮的寶石在黑暗中綻放出耀目光芒,照亮並且指引前路,容我觀看到瑜伽更全面的大格局。 


這是我第二次在Kaivalyadham的教授們指導下學習,我感到如此幸運,並期待著再次到訪學校。

Tuesday, 25 March 2014

Vata之風影響遍及全身

五大元素 (空、大氣、水、火、土)揉合,實體化成為三種先天決定的體質屬性,這風vata、火pita、水kapha在體內亦各據一方。

Vata 主要在結腸,也在皮膚、骨骼、關節、大腿、耳朵,腦和神經組織中
Pita 主要在腹部內之胃、小腸、肝、脾、胰腺,也在眼睛、血液和汗水中
Kapha 主要在胸部內之喉、肺、頭部,淋巴結,也存在於脂肪組織,結締組織,韌帶和肌腱

阿育吠陀體系認為,世間萬事萬物包括人,都由空、大氣、水、火、土五大元素揉合而成。放眼望去,我能從身心五感接觸外物體認這點嗎?


為甚麼我們要知道3種屬性在身體上的主要「盤踞」位置(老師說這是the seat of doshas)?因為一旦身體出現毛病,阿育吠陀醫生經過觀察檢驗,抽絲剝繭了解是哪一種屬性受影響後,便有相應對策治之,有時說不定不用吃藥,只要在日常生活和進食習慣著手調節,便可能減緩病況甚至不藥而癒。阿育吠陀的治療方法主要不在開藥,而是溫和地協助身體撥亂反正,回復自然機能運作。

食物性質與個人體質 I

寫在之前......印度學習筆記被遺忘在書架上好一段日子了,每次望到它們心裡便生起些許內疚,既然覺得有用藉得與人分享,礙於疏懶而未成事。近日重溫這閒置已久的網誌,確知阿育吠陀資訊和Tiwariji的教誨都是廣受重視和分享的內容,一下子,動力再來,重新組織整理工作!


※※※※※※※※※


培養對進食的意識吧!這有益於精神層面──培養正念,對肉身層面──維持健康也很重要。

漢方食療談五行五色,印度養生理念對飲食的法則的重視也是不遑多讓。基本上,能促進消化之火"agni"的熟食較生吃更佳,當然生吃沙律也非完全不宜,但加點油較好,尤其Vata體質(因為vata之風性質就是偏涼及乾燥,想知自己的體質嗎?)人士為甚。

當個人的天生體質Dosha 受到干擾,無法維持平衡狀態,不管是增加/飆升或減弱/下降時,毛病或許就會出現。

Monday, 26 December 2011

Gunas 物質變化三趨勢與飲食


強調聯繫的瑜伽與重視飲食消化健康的阿育吠陀,跟傳統中國養生智慧談的固本培元不相伯仲,重視日常進食作息。阿育吠陀體系中,消化是平衡身體內在的關鍵。


不過現代生活中難免有因為節日喜慶而吃多了、到外地旅行,身體和心情也有因為適應問題而出現變化,令平時運作順暢的身體規律,多少受影響。

當然,也不是完全謝絕應酬甚至禁食,不過,參考一下印度傳統養生智慧關於吃的理念,也有發人深省之處,在這認知基礎上,加上自己親身試驗再作取捨。胃腸消化吸收或排斥,更多三思而後行,像腸胃炎康復初期會有的警覺性,不過呢,病好了,也許又容易忘了 :P,再度無節制大吃大喝的話,容易給消化系統帶來很大負擔的。



物質變化趨勢Gunas有3 種 ,這裡以食物為例說說這3種,注動健康的人,不妨多留意,作為健康飲食宜忌的取捨。


負面主導的惰性(tamastic):
惰性就是難以消化的,為身體帶來負荷的,容易令人怠惰、遲鈍的。
不新鮮的(如罐頭、冷藏食物、醃漬物)及陳腐的食物,所有肉類(因要耗用極多能量和時間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惰性食物被認為容易引起疾病和心靈遲鈍,對身心都有害無益。長期進食惰性食物,人會變得怠惰,容易激動,性情暴燥。


好壞參半的變性(Rajastic)食物:
辛辣的食物,雖易入口易消化,卻會引來身體多餘分泌,令人激動,引致反應過敏及情緒不穩。性質刺激的洋蔥、芥末、蔥蒜等、帶來麻醉效果的煙草、酒精等。而烹調時加入過量的香料、鹽分、醬油、辣椒等調味的食物也屬此類,即使是悅性食物(參考下一段)經油炸或過份調味後,雖然仍能為身體帶來能量,卻無益於心靈,也不宜多吃。

百分百有益的悅性又稱善性(Sattvic)食物:
有營養、易消化,對於身體和心靈都有裨益的食物。如堅果、水果、穀類及大部份蔬菜(洋蔥除外),也包括濃淡適中的綠茶及性質溫和的香料等。它們被視為有助培養高貴情操,細膩敏銳的身體和精神,令人強健而思維清晰,內心也更容易享受安寧和平靜。


但由此也可見到,即使本屬悅性的食材,經過加工烹調,也會變了性,像炸薯條、加了很多鹽或調味粉的果仁等。




Monday, 19 September 2011

視聽味觸聞(下)── 五元素、五感官

這是繼續上回的話題:視聽味觸聞(上)── 火車見聞

對外界事物反應各異,跟個人生下來的體質屬性也有關係。
根據阿育吠陀這樣理解人類的五種感官跟構成宇宙五種元素的關係,

聽覺 - 空間
觸覺 - 大氣/風
視覺 - 火
味覺 - 水
嗅覺 - 土

五大元素,以一主(primary element)一次(secondary element)互為作用的方式,構成我們的體質屬性:風、火、水

風是主導元素,與空間混和,生成Vata,屬風
火是主導元素,與水混和,生成Pitta,屬火
水是主導元素,與土混和,生成Kapha,屬水

所以人們生下來的體質屬性與其感官靈敏度可以作這樣的觀察,作為一種趣味話題是不錯,可別無限擴大、標籤他人。

風,聽覺與觸覺
火,視覺與味覺
水,味覺和嗅覺

正如任何類比,它們本屬中性的,非關好壞,也無分優劣。屬風如我者,聽覺靈敏度高,對聲音敏感,好的是,聽音樂清晰分辦和欣賞由各種樂器構成的豐富層次感、抓得住餘音裊裊,心靈得到鎮定;不太好是,怕廢話、煩音......
在印度,我的同房室友是一名愛吃的「水人」,享受美食,受不了難聞的氣味。

Sunday, 31 July 2011

大師教授呼吸練習課

珍惜每天學習,早上六時半前進瑜伽練習房,席地而坐,聽呼吸控制法大師 O.P.Tiwari(尊稱 Tiwariji)講課,首先講授教瑜伽的哲理,然後是呼吸控制練習法,瑜伽式子課老師 Rajanish 就充當示範員,走下講台在我們之間巡迴示範,有時 Tiwariji 也會走到大家跟前親自示範。
大師教學簡單清楚,每天才教一點,確保人人都掌握明瞭之後,才開始談新的,深刻鮮活的記憶逐步在腦海裡成形,而且能活學活用得到。
對上一次這樣慢版的循序漸進學新事是幾時?該不會是幼稚園階段學齊 26 個英文字母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