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人人瑜伽EveryBody Yoga.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人人瑜伽EveryBody Yoga. Show all posts

Tuesday, 16 March 2021

練瑜伽雜談15March2021

在大型瑜伽館教教課之前的那些年,除了上門教單人或小組課,亦曾跟有心又富創意的初創NGO合作辦特別企劃主題課 #人人瑜伽  #EveryBodyYoga,對象是未試過但曾聽聞瑜伽的人,課後我們提供"post-it"給同學寫感想,最近偶爾重看一張張手寫字彩色紙,看文字想起課堂上同學們逐步掌握肢體動作的同時,稍為釋放對自己的懷疑,喜見他們課後熱心提問,課後平衡愉悅的表情,不知他們有沒有持續投入享受練習呢?

對了,不管是剛開始或已經練了好幾年,是瑜伽體式練習還是其他或動或靜的活動、室內戶外的鍛練都適用,持續,投入,享受。

好奇心讓常規鍛練保有新鮮度。

身心合一的鍛練是,我們的覺察力自主調節,生命氣息與能量乘著呼吸流轉,意識或覆蓋全身或聚焦某處,於是每一個肢體動作都是充滿生命力的。獨處練習時,體會大地堅定穩實的扶持,肢體伸展向無垠天際,拓寬胸懷與想像力:每一回手足舞動都携帶著能量,在半空畫出美麗的幾何線條,天地連結融和。與此同時,這股活力亦能感染在同場的人,互相支持鼓勵,這也就是團體練習的美之所在。







Tuesday, 20 November 2018

身心投入 人人瑜伽 Let's EveryBody yoga




闊別整整一年的 人人瑜伽 EveryBody Yoga 重整再出發。
回顧2017年在 #家家學堂 同仁的照顧下辦過多場社區體驗課和定期課,都是寶貴經驗,讓我拓展眼界接觸更多希望改善和提升自己的同好。
暫別人人瑜伽課的日子,我一如往常繼續埋首於寫字工作,於健身中心教團體課、上門私人班外也為小學教職員辦專題瑜伽課,以及繼續學習,修讀瑜伽導師課程。與此同時,心裡某角落一直亮著點點亮光,不時閃爍刺目,如在鞭策和提示我要做多些、走多步,那是關於自從踏上瑜伽墊子練習以來,始終記掛心頭的這件事。
利用身體作為工具改善身心健康,這很好;
令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活得從容自在,這也很好;
無論走到哪裡,為接觸到的所有人帶來亮光和關懷,就更加好了。
大家都可參與,歡迎人人都練瑜伽。

瑜伽當然有天人合一的高層次修行,鍛練身體是為免肉身不適干擾將要成就的大事。
對現代人來說,帶著覺察的呼吸去活動身體,持之以恆有助改善健康,提升我們對自己身體、情緒和精神狀態的了解和連結度,卸下無力感。
呼吸在此扮演關鍵角色。
呼吸與動作連繫在一起為什麼重要?
當我們的身心同連,關注是此時此刻,壓力消減,心靈和感官都是清晰的,本來積壓於身體和心頭的繃緊煩悶,隨著規律呼吸配合動作,如同汗水般一掃而空。

帶著覺察力去練習,我們會知所進退,了解當前身體和心理的狀態,知道自己是否準備好跨前去嘗試挑戰、留在原地、或者該退一步海闊天空。但無論如何,都不要忘了我們有個永遠不離身的最佳助手:呼吸,調整吐納的節奏,一呼、一吸清楚分明,是確認自己身體和心理都一致同行的指標,於是我們可以按照當下狀況,選擇邁步向前或暫停稍息,我們的呼吸持續擔當可靠的指標和推進的動力。

在動作姿勢中尋獲感覺,檢視當下的身體和心情狀態的變化,一旦尋找到穩定自如的身體感覺,心情也同步流露從容自信,那就是當天的成就。另一方面,心情緊張也會反映在動作姿勢上,我們的呼吸也變得急促不定,甚至屏住呼吸也不自知,直至一陣陣眩暈感覺來襲,身體發出警告提醒我們要馬上採取行動作出改變,切換到身心平衡狀態,調適呼吸,理清思緒。
練習帶給我們的感受每次都不一樣,有時我們會自覺大躍進,有時候卻彷彿停滯不前。毋須太介意,重點是繼續付出努力,溫柔堅定地朝向正確有益的軌道邁步向前。


在傳統瑜伽體系裡,Hatha yoga哈達瑜伽的意思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艱苦訓練,這是需要投入努力的訓練,所以有心理準備挑戰自己,但它是值得的,愉快的汗水,成就感,從內到外打開空間。接納身體當時當刻的不適感覺,如酸痛或拉扯,明瞭這是身體感覺敏銳度正在被喚醒,是恢復元氣的進程。

好處是,我們更關注身體的感覺,呼吸猶如探索不同部位的去掃瞄器,將僵硬緊繃的肌肉如燙斗般展開放平,內在空間是敞開、延展、提升和穩定,在拉伸或緊縮肌肉之間感受到自如地控制的振奮感。

待續......

Monday, 25 December 2017

人人瑜伽主題課:開心瑜伽 Happy Heart Yoga

Open the Heart ❤️

回顧也順道介紹一下😊
#人人瑜伽 課是去年初 #家家學堂 旗下「民間高手來開課」系列的體驗課,後來發展成個半小時主題課。總結下來,例如以緩和頸肩腰背不適程度的練習課上,大家對於身體上的繃緊、僵硬、酸麻痺痛、肢體活動不靈光等不適以致對心情、日常生活工作的投入和效率的影響,曾參與課堂的大家都有身同感受的分享。
新一年的課以「開心」做主題,我們從積極面來看待身體上的不舒服感,尤其是彷彿擔子有千斤重的肩頭,與頸項連接處似乎僵住了,頭頸如被卡住,轉動頭部的範圍都受影響;平常都會把手掌按按肩頭自己搓揉幾下,總覺得觸不及痛處。來一起以瑜伽動作和呼吸調節幫助自己的身體特別是繃緊的肌腱回復活力,舉手投足自如無阻礙,開心舒懷從身體安好開始。

報名連結:https://goo.gl/bJxhK9


Friday, 17 November 2017

分享文章:多管齊下 KO壞情緒 @明報 2017/11/18


早前接受訪問的文章今天見報 (@明報 2017/11/18),分享如下:



//瑜伽尋回身體平衡感
吳慧芬(Stephanie)任職記者時,痛症纏身,看了很多醫生,同事建議她學瑜伽,她形容自己胡裏胡塗走去學,結果身體轉好,精神得以鬆弛。
從初接觸,往印度學習,修讀課程到成為導師,Stephanie學瑜伽十一年,她說瑜伽不是為減壓存在,但如果有朋友訴說壓力大,會建議對方一試;她引用印度瑜伽大師艾揚格說的,瑜伽要Calm your brain,「例如靜坐,如果腦不安定下來,做動作沒意思」。
專注呼吸動作 不再慌亂
Stephanie坦言開始時不懂什麼天人合一,透過動作對身體產生好奇,就學下去,去印度接觸瑜伽傳統哲學,發現肢體動作只是很初步,但進入內心要利用身體這個工具。
「講到減壓,我會說現在我更專注做一件事,不會同時煩其他事。以前想很多東西,很易慌亂。」
她說開始練習時講的「現在做瑜伽」,代表身心不再「遊埠」,專注地、按部就班地練習,察覺哪些動作做到,哪些做不到,了解身體,尋回身體平衡感,提升身心健康。
「有同學一樣痛症纏身,上完一堂,當場覺得『鬆了』。那不是因為某一個動作,而是呼吸、動作、大休息的整個過程,若覺得好,要多謝自己。很多人習慣懶惰,將責任推給別人,瑜伽靠自己按身體狀况調整動作深度。」
(Stephanie教團體瑜伽班外,不時舉辦主題體驗課,有興趣者可留意「我的印度學習筆記」yogastephanie.blogspot.hk)//


閱讀全文認識更完整:

多管齊下KO壞情緒

多管齊下 KO壞情緒
2017/11/18

【明報專訊】沒有人想病,但有病時,我們知道積極求醫,相信病向淺中醫。偏偏,對待情緒病,很多人會漠視甚至否定,結果陷於困局,日子過得很苦。

過得自在,活得更好,不能忽略心理健康,過來人「初大人們」接受主流治療以外,輔以其他方法克服問題,專業人士則提供科學方法應對。另類方法純粹輔助性質,治療方法應依據醫生建議。註:以下文章純屬個人經驗分享,不宜盲目跟從,任何治療方案也應跟專業人士詳細討論。

初大人分享

◆個案(1)

催眠放鬆 「走入」情景

第一次因情緒致病,正值黃梅天,很多人病倒,自己也病懨懨,提不起勁,睡得再多也覺不夠,過了一星期吧,情况依舊,還出現心悸和手震,於是去看醫生。

醫生是相熟的,問了一堆問題,得出以下結論:「你沒病,工作緊張而已。」然後開了五天藥給我。

誠然工作時間長,性質令人容易緊張,但自問樂觀、積極,沒料到醫生這樣說,而且藥到「病」除;醫生處方含有鎮靜劑成分,吃得我很鎮定,太鎮定,感覺古怪。當時跟自己說:那麼年輕就要食「丸仔」,這輩子怎麼過?食完藥要重新做人!

信念似乎有效,如是者,過了近十年。第二次復發又是因為工作,人很緊張、焦慮,還失眠、心悸,去見另一個醫生,他給我助眠藥物,藥同時有紓緩焦慮作用,服後火速見效,沉睡到天明。不過這名普通科醫生給我的藥物無法治本。

緊張時刻 手放額頭

朋友是過來人,建議用催眠治療,在對方身上見證過催眠治療奏效,於是滿懷信心去試,完成為期十次的完整療程,情况大為改善。

催眠沒有道具也不神秘,在寧靜、舒服的房間內,治療師先面談再催眠,催眠時,人半躺着,閉上眼放鬆,例如做些呼吸練習,然後按治療師說的,在腦海將其畫面化並「進入」其中,逐步達到潛意識解決問題。其間很清醒,知道自己做什麼。

治療師又教我緊張的時候,將手放在額頭,藉這個動作「指令血上腦」;在家時聽減壓CD,睡前聽催眠CD,跟治療師指示「進入」相關情景與狀態,這些方法都管用。

◆個案(2)

行為療法 聊天「做功課」

這幾年,因為工作、感情、生離死別等,輕則情緒不穩,重則累透但無法入睡,不是因餓而吃,而是明知不吃會死,口渴不止,不斷飲水、上廁所,心裏像有塊大石壓得透不過氣,隨時隨地哭至崩潰……

像人家說的鬼上身吧,我變成自己控制不了亦不認識的另一個我。

臨牀心理學家兼博士斷症,說我不一定見精神科醫生及服食精神科藥物,但食藥將有效紓緩我莫名的心悸、焦慮、驚恐等,而我的情况不必長期服藥。由於抗拒食藥,所以我沒去見精神科,只見這位博士。

寫下負面情緒因由、反應

雖然見面只是聊天,我會形容對話很有系統,能幫人找到問題根源和一些關鍵位——博士不直指問題所在,而是引導我去找答案;見完面,還要做功課,包括寫下負面情緒的因由和反應,找某些人問一些問題等,下次會面再討論,博士也教我如何應對負面情緒帶來的生理反應。

博士說這叫認知行為療法,協助人尋求方法改善現時的心理狀態;治療期間,自問聽話,加上親友和同事支援,療法更見效。

◆個案(3)

精選早餐 均衡營養

在抑鬱和狂躁間徘徊,曾服食精神科藥物,康復後,為了好心情、好生活,凡是對身體無害的方法,都願意試。

蘋果香蕉加水煮蛋

有說瑜伽有助追求平靜的心態,於是學Hatha Yoga,過程中感受到平靜,做完很累,睡得挺好;現在覺得心理有點不平衡就去上課,有什麼動作做到,什麼做不到,之後如何調整,彷彿做完又是一條好漢。

聽聞中醫可靜心,很多人說有效,走去把脈,醫師說我是弦脈,需要調理,有點成效,卻不特別顯著。

有退休醫生朋友建議每天吃營養早餐:兩隻水煮蛋、一個蘋果、一隻蕉,配一杯咖啡或茶。蛋的做法是先煲滾水,水滾後攪拌水,此時落蛋,熄火,不必上蓋,蛋隨水轉,想蛋熟些就讓它留在水中長時間點。早晚再吃一粒一千毫克的維他命C(註:營養師不建議吃過量維多他C),午、晚餐基本上吃什麼都可以,但要適量。

退休醫生的理論是:均衡營養令身體好,身體好情緒自然好。不是什麼古怪食物,依餐單吃,但覺效果不錯。

文:初大人們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家之言:應找醫生定心理學家?

【明報專訊】當情緒影響生活,初大人們各師各法,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強調,情緒病者需要尋求專業斷症,以免延誤病情。

簡單來說,服藥與否視乎是什麼病,有多嚴重,支援是否足夠,當事人對食藥的看法及有多努力投入治療;年紀、病徵、家族成員病歷,以及是否復發等亦要考慮,沒專業知識很難下判斷。

建議找精神科醫生斷症

鄒凱詩說精神科醫生和臨牀心理學家均可斷症,「若抗拒食藥,先找臨牀心理;相反,抗拒和陌生人講太多,直接見精神科。為免混亂,還是建議找精神科專科醫生,始終大家比較易分辨誰是醫生。」

香港未有認可臨牀心理學家註冊制度,想先尋求他們意見的話,她說可在香港心理學會網頁找資料,因名單都經過審查。

鄒凱詩指根據科學證據,大部分情緒病以綜合治療效果最好,即服藥和認知行為療法雙管齊下。若是精神分裂(思覺失調)、鬱躁這類,以食藥為主;特殊恐懼症,心理入手較有效。

坊間頗多另類療法,信者是否得救呢?她以癌症為例,病人可練氣功,但只是輔助性質。

「科學方法客觀,排除人為因素。相反,朋友話有效不等於對你有效,萬一沒用,隨時拖延病情,令問題惡化。」她提醒另類治療沒規管,小心受騙。

不過「我信」兩個字曾造就奇蹟對吧?鄒凱詩笑說:「信念像安慰劑,對某些人可能有效,問題是你願意碰運氣嗎?」

抗壓不離3件事

鄒凱詩說抗壓不離三件事:睡得好、食得好、做運動。

她解釋:「問題未到病態,運動對減壓有用,即使去到病態,帶氧運動亦有幫助;均衡飲食這句話永遠無錯,例如食物中的胺基酸對身體、精神有好處。」

如發現負面情緒有惡化迹象, 抗壓三招還有用嗎?她說問題惡化必須正視,並以受傷為例來說明:「你不理傷口,它可能自己好,但處理它,傷口復元得更快,『埋口』靚一點。」

相對很多地方,她認為香港對心理諮詢的接受和認知度偏低,「正向心理幫助個人成長、了解自己、改善性格以至找尋人生意義。就像有人看中醫調理身體,心理都可以調理」。她指臨牀心理是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治療,按研究數據給意見,不是亂講,「專業人士有法律責任,對市民更有保障」。

■吃維他命丸 不如食水果

其中一個初大人提及的早餐:兩隻水煮蛋、一個蘋果、一隻蕉,配一杯咖啡或茶,早晚再吃一粒一千毫克的維他命C,是否有助情緒呢?

高級註冊營養師林思為說,成人每日需要的維他命C只是一百毫克,無論一次過食或分開服食,她都不建議每日服食這麼高劑量的維他命C。

「服食過量維他命C可導致腎石,與其食補充劑,不如食青紅椒、番石榴、黑加侖子、士多啤梨等,每日一至兩個橙或奇異果亦足夠。」

香蕉蘋果升糖指數較低

那雞蛋、蘋果和蕉這個組合對情緒有幫助嗎?她認為理論上是對的。

「血糖穩定幫到情緒。香蕉、蘋果是升糖指數比較低的食物,消化較慢,血糖較穩定,加上雞蛋,即是蛋白質和低糖指數的澱粉質一齊食,消化更慢,血糖穩定。」

關於雞蛋的煮法,林思為指水煮、炒、煠或荷包蛋都好,營養差不多,水煮的半熟蛋,蛋白質反而沒那麼好,「要連蛋黃食,蛋黃有鐵質,維他命A、D等,它的營養素對腦很好」。

另外,早餐換作其他食物也有相同效果,「例如兩片麥包夾水浸吞拿魚做三文治,麥包、燕麥、早餐穀物等都是高質素澱粉質,消化慢點。」 她特別強調,理論如此,但不代表對所有人有效。

配茶或咖啡的作用在哪呢?林思為笑說:「提神,令人感覺更好吧。但每日一至兩杯就好,太多影響心跳、手震,睡不着。」

最後,林思為提醒大家,沒有單一營養可以醫好一個病,「少煙酒,做運動,健康飲食要多元化,例如有人不吃油,其實好的油對腦有好處,如Omega-3、深海魚、牛油果、果仁等。」

■瑜伽尋回身體平衡感

吳慧芬(Stephanie)任職記者時,痛症纏身,看了很多醫生,同事建議她學瑜伽,她形容自己胡裏胡塗走去學,結果身體轉好,精神得以鬆弛。

從初接觸,往印度學習,修讀課程到成為導師,Stephanie學瑜伽十一年,她說瑜伽不是為減壓存在,但如果有朋友訴說壓力大,會建議對方一試;她引用印度瑜伽大師艾揚格說的,瑜伽要Calm your brain,「例如靜坐,如果腦不安定下來,做動作沒意思」。

專注呼吸動作 不再慌亂

Stephanie坦言開始時不懂什麼天人合一,透過動作對身體產生好奇,就學下去,去印度接觸瑜伽傳統哲學,發現肢體動作只是很初步,但進入內心要利用身體這個工具。

「講到減壓,我會說現在我更專注做一件事,不會同時煩其他事。以前想很多東西,很易慌亂。」

她說開始練習時講的「現在做瑜伽」,代表身心不再「遊埠」,專注地、按部就班地練習,察覺哪些動作做到,哪些做不到,了解身體,尋回身體平衡感,提升身心健康。

「有同學一樣痛症纏身,上完一堂,當場覺得『鬆了』。那不是因為某一個動作,而是呼吸、動作、大休息的整個過程,若覺得好,要多謝自己。很多人習慣懶惰,將責任推給別人,瑜伽靠自己按身體狀况調整動作深度。」

(Stephanie教團體瑜伽班外,不時舉辦主題體驗課,有興趣者可留意「我的印度學習筆記」yogastephanie.blogspot.hk)

■知多啲

催眠破奇案證人重拾記憶

雖然催眠治療並非香港主流治療,翻查資料,警方曾有御用的催眠專家——調查催眠專家楊志滔協助破案,包括八五年寶馬山雙屍案和九二至九三年的屯門色魔案。

當年楊志滔獲警隊選拔往美國,入讀聯邦調查局的國際調查及法證催眠學院,接受為期三年的調查催眠訓練,成為當時香港唯一考獲國際調查及法證催眠學會院士。之後他多次協助警方查案,嘗試找出疑犯的資料,寶馬山雙屍案和屯門色魔案的證人曾在他催眠下重拾關鍵記憶。

文:袁藹慈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Thursday, 2 November 2017

人人瑜伽 主題體驗課將於明年一月重新開班。



🔊🔊🔊#人人瑜伽 主題體驗課將於明年一月重新開班。這是人人歡迎的瑜伽練習🧘‍♀️每次主題各異,相同處是學習在動中體會內心澄明安寧,在靜中感受生命之泉活力滿滿源源流動。🧘‍♀️接受身心現況,相信進步與提升就在前方。

Friday, 27 October 2017

練習瑜伽為了身心輕安


帶點秋涼的週四早餐後想到這🍃
想問下,大家心目中的 #人人瑜伽 是什麼?
用了 人人 這個詞是,想所有大家都能包括進去,
也許我們的歲數、遺傳自父母的體質骨架性情、從日常起居生活習慣作息飲食工作等塑造的身體狀況、情緖,在公在私兩忙要面對的人事、要處理的待辦事項都不相同,然而,希望活得身和心都能輕鬆安樂的想法是一致的。

如果練習到尾聲的時候,察覺從內心深處有如一股清流湧現,彷彿能令那團一直擠壓全身無以名狀的沉重感稍減,臉不那麼繃緊,嘴角可以上揚並面露歡顏,我們會知道自己選擇對了,其實心底𥚃最該感謝的是自己,不過有時候會忘了。
感謝自己預留時間給自己,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只顧自己不理他人。
我們沒有忘記照顧一整個身心互相關連的自己,我們不但做到了身體練習來保持健康,也藉此將外放的頭腦帶回來,全心全意全程投入專屬於感覺身體和心靈的寶貴時光,這過程就是把身心連結起來。
所以會雙手合什並説感謝老師的指導帶領之外,不要忘記給自己掌聲👏


Sunday, 3 September 2017

和小孩在瑜伽墊上玩

😍和小孩在瑜伽墊上玩~
無須口說指令,
直接做出來,
他看見喜歡覺得有趣便來一起參與,
實際按著當場狀況即時應對,
「執生」,靈活創意油然而生
🔊繼續推~
仲有幾個名額,來吧~
【人人瑜伽:讓瑜伽生活化的覺知練習】2017年9月11日
報名表 (https://goo.gl/X5vgwo
)

Sunday, 14 May 2017

瑜伽是,跨越國界全人獲益

身邊是否間或有朋友嘗試了瑜伽,欣喜或困惑不解談起練後感,
然後也令你產生好奇滿腦子問號呢~
「我覺得自己長高了。」
「原來體內停滯不𣈱感消散後是這樣輕鬆啊我覺得走起路每踏步都不再沉重了!」
「身邊最親的人覺得我不同了但難有言語形容,我就覺得自己的心開了,變大了好像可以裝進很多很多都不會擠逼的大大大袋子。」
「好睡眠!」
🍀🍀🍀
這些練後感你想知多少就能從閱讀、對話裏見識到多少,但唯有親自赤腳踏上墊子,你才會從自身感覺體會箇中真義,從此不再紙上談兵。
來來來 人人瑜伽Everybody yoga


瑜伽是,跨越國界全人獲益的。


Kuvalayananda 大師的重要性在於將古老瑜伽科學化。
九十多年前,創辦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te India的Swami Kuvalayanada請瑜伽行者們來到實驗室,與團隊一起透過科學化觀察及研究分析,以現代人易理解的語言說古印度哲學。
把文化的包袱去掉,讓瑜伽有益於全人類的特點清楚明白地呈現出來,成就今天瑜伽跨越國界全人獲益的狀況。
//Kuvalayananda and his associates did not invent the kind of Yoga that became a transnational phenomenon, but their research made it possible for this kind of Yoga to be invented.
Their scientific focus on the human body enabled the translation of a obscure branch of Indian Philosophy into a form of practice that is free of cultural baggage.//

Saturday, 22 April 2017

Every Body Yoga人人瑜伽

人人瑜伽EveryBody Yoga

人人都可以練瑜伽,人人都可以從中獲得益處。
everybody type and shape can benefit from yoga.

「人人瑜伽」這四字源於年初在 家家學堂
之"民間高手來開課" 系列旗下的瑜伽體驗課。
想法始終如是 瑜伽的大門是向所有人敞開。
Yoga is for everybody.
🍀//讓我們一起透過按部就班的瑜伽練習,在瑜伽中覺知自己身心靈,培養細膩的覺察力、良好的身體姿勢和平衡感,提升身心健康,更認識、關愛和接納自己,再一起把這些益處擴展到日常,生活得更從容、健康、平和!//🍀

人人瑜伽定期課













Tuesday, 11 April 2017

人人都可以練瑜伽 #人人瑜伽 #everybodyyoga :)



閱讀摘錄::
//是瑜伽適應你,不是你適應瑜伽
-yoga is meant to adapt to you,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很多人將瑜伽姿勢(asana, 梵文)跟伸展運動聯想在一起,事實上身體姿勢只是整個瑜伽體系的一小部分。瑜伽字面解作聯繫,身、心、靈、呼吸與境況的連結,這套整全的世界觀包含哲學、科學和生活方式。

-The yoga poses or asanas that most people associate with stretching only make up a small portion of a very thoroughgoing philosophy, science, and way of life. The word yoga means union—the union of body, mind, spirit, breath, and environment. It forms an all-inclusive and comprehensive worldview.

我的身體就是實驗室,每回練習就是一場實驗。
-yoga practice is likened to a laboratory in which you are both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your experiment

瑜伽是內心探索,不是崇拜儀式
-Yoga is not about outer worship; it’s about inner exploration.

瑜伽美好之處是它與現在的我相遇。
別被勢姿擺佈,將自己的身體塞進一個「瑜伽姿勢模具」裡。
-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the practice is that it meets you where you are. The idea is not to force yourself into a yoga pose – it’s about adapting the pose to fit your body where it is today. //

http://www.chopra.com/articles/10-yoga-myths-dispelled?utm_source=Newsletter&utm_medium=Email&utm_content=170411+-+CCL+Newsletter&utm_campaign=Newsletter2017411#sm.0001mhmsu611xcekltjif21bo0m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