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Ayurveda阿育吠陀.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Ayurveda阿育吠陀.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23 April 2016

//芝麻油 按摩腹部減便秘// 23april16@Mycookey

上回提到,印度養生醫學阿育吠陀認為,體內風元素受干擾,會四出打搞其他元素。
主管消化的火元素首當其衝受這股無定風影響,因而失去穩定的消化力量,無法幫助身體燃燒和轉化食物營養為己用,
進而帶來消化不良或便秘之苦,詳情請看「調和體內之風 便秘Bye Bye」。
除了飲食,植物油按摩也是阿育吠陀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植物油按摩主要作用是安撫受干擾的風元素,使之回歸本位,也有消除疲勞、延後老化跡象之效。
  • 圖中由左至右,印度酥油、椰子油及芝麻油,以及沒有在圖中顯示的特純橄欖油,都是我日常使用和食用的植物油。
    芝麻油效果佳
    建議優質冷搾的植物油,如芝麻油。如果身處熱帶地方或乾燥之地,椰子油是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本身皮膚較容易敏感,還是以芝麻油為宜。但無論用哪種油,重點在於加熱至微溫,身體更易吸收,
    這也是為「安撫」冷冷又乾燥的Vata之風,況且溫熱的油在按摩時手較能順利推進。
    宜忌:
    切忌吃飽後做腹部按摩,正如吃飽後也不宜練習瑜伽體位一樣。
    兩者都適宜空腹進行,又或至少三小時後
    注意油溫
    建議將植物油加熱至「滴在手背上,感覺到熱度但也舒服」的溫度,
    有點像開奶給嬰兒後,將奶滴在手背測試溫度的方法。
    一般來說,油溫比體溫略高感覺會較舒服,想想光顧Spa或美容院,療程完結後敷在臉上的熱毛巾,
    有點熱又不會太燙,便最適合作腹部按摩。
    至於如何將油加熱,可先將所需份量倒在小瓶子中,再置於一碗熱水中「助熱」,
    也有人使用茶燭台(Tealight holder)、或用來烚嬰兒奶瓶的保溫器(Baby Bottle Warmer)。
      其他植物油妙用
      此外,根據阿育吠陀經典,植物油用於不同體質屬性,也會帶來不同反應,
      所以大家可以視乎情況需要而選用合適的植物油。不知道自己的體質屬性?
      可按此連結「阿育吠陀身心體質測驗」,做個初步評估。
      • 印度酥油Ghee:在阿育吠陀常用的治療用油中,它有改善智力、長壽、促進精力及視力等效,主治因Vata或Pitta失衡所帶來的疾病。
        • 麻油:內服外敷也適宜的植物油,有助安撫Vata(減少胃脹氣),卻不會加劇Kapha。帶來力量與穩定性,促進消化,頭腦靈活,淨化子宮。雖然質地相當油膩,用後卻能令人感覺輕盈。是阿育吠陀最常用的植物油之一,特別適用於減低脹氣。
          • 椰子油:在南印度常見的食用油類,有滋潤乾燥皮膚和頭髮作用,可緩和因皮膚病、曬傷、燙傷等引起的燒灼感覺。加上溫和的按摩手勢,對紓緩壓力很有效。
            • 橄欖油:減少Pitta(具體呈現為進食時釋放到小腸以促進消化的膽汁)和vata(胃脹氣),但會增加kapha(痰),常用於製作沙律。如果要用於外敷,例如按摩,最好日間使用。
              • 芥末油Mustard oil:與其他油類相比飽和脂肪含量低,特徵是帶刺鼻的味道。有助減輕Kapha(具體呈現於體內的痰)。適用於冬天作全身按摩,令身體暖和,強化免疫系統,並刺激消化、循環及排泄系統,也適用於對治皮疹等皮膚疾病。

              Sunday, 10 April 2016

              //梳打粉煮豆 免脹氣// 16april 2016@MyCookey

              當開始注意飲食養生和閱讀相關文章,也逐漸認識和重新認識很多穀物豆類蔬果。
              //小扁豆(有綠、啡和黃色)、印度酥油都是Vata、Pita和Kapha三種體質均適合食用的悅性(或稱善性食物),綠豆是Vata和Kapha可多吃,而Pita體質則不宜過量。//
              http://bit.ly/1qDJkAa

              繼續為大家分享阿育吠陀飲食健康原則的營養早餐:豆!
              但不是茄汁豆(裡面是黃豆),而是綠色的豆類,如綠豆(Mung Bean)和小扁豆(Lentils)。
              在印度學校飯堂吃過數次像圖中這些香料雜菜燴豆,通常是用印度酥油Ghee煮的。
              酥油即將牛奶高溫加熱後提取的淺黃色油,在阿育吠陀中重要的食用油類,在印度也常用於宗教儀式以澆灌神像或聖物。
              • 香料煮豆,印度式營養早餐,可以用浸泡過夜使之發芽的綠豆或小扁豆,啟動這些豆類的「生命能量」。
                將它與香料和其他蔬菜煮成燴豆,取一小碗吃,便能帶來當飽足感覺,而且也沒感覺吃後胃脹氣,很快又萌起要回家試試的念頭,材料方面問題不大,而預先將豆浸泡,甚至浸過夜才用,可以減少烹煮時間。
                曾走進飯堂後的廚房一看,原來還有秘密武器──壓力鍋,此後更注意到不少印度人家的廚房,都備有壓力鍋,而壓力鍋發出的哨聲表示烹煮時間。
                • 按阿育吠陀原則烹調的料理,以容易消化為一大重點,而壓力鍋能大大縮減烹煮時間,兼能充分煮透豆類食材。
                  何解吃豆會脹氣?
                  因為腸道的消化酶無法分解豆內所含的一種名為低聚醣的碳水化合物,
                  我們的身體便通過細菌發酵的程序來分解它們,過程中便會產生氣體。
                  也有說法指烹煮方法有助先去除這種難消化物質,免得吃後脹氣令人尷尬,但不是預先浸泡過夜,而是以鹼性的水煮豆,方法是以1杯水加入1/8茶匙梳打粉的比例,大家不妨試試。
                    豆類可說是人類最古老的栽培作物,包括豆Bean和扁豆Lentils,兩者的共通點包括:
                    都是人類最古老的栽培作物,都長在豆莢裡,有天然的化學防禦物質,干擾營養物質的吸收,所以都必須要較長時間烹煮。
                    兩者最明顯的分別在於外形,豆的體積較扁豆大,而扁豆則因為較薄和扁故名,因此烹煮時間較短。
                    由於豆衣是防水的,需要預先浸泡且煮的時間要久一點。
                    此外,豆裡含有人體不能消化的醣類,容易誘發脹氣,扁豆則沒有相類似的成份。
                      小貼士:
                      小扁豆(有綠、啡和黃色)、印度酥油都是Vata、Pita和Kapha三種體質均適合食用的悅性(或稱善性食物),綠豆是Vata和Kapha可多吃,而Pita體質則不宜過量。
                      想知更多關於Vata、Pita和Kapha三種體質,按此

                      Saturday, 2 April 2016

                      //體質食物大配對 實踐印度養生法// 2April2016@MYCookey

                      體質食物大配對 實踐印度養生法

                      我們的味覺會對五種基本味道:「甜」、「鹹」、「苦」、「酸」,以及1985年才獲認可是科學字詞的「鮮」產生反應。喜好因人而異,有的讓我們想一再品嚐,例如甜味,顯然也有令人很抗拒的,例如苦味。
                      在之前介紹的秋葵紫洋蔥沙律食譜已談過,印度養生醫學阿育吠陀亦將味道分為六種:甜(Madhur)、酸(Amla)、鹹(Lavana)、苦(Katu)、刺激性(Tikta,如辣、尖銳而刺鼻的等等)和澀(Kashaya)它們除了給我們的味蕾帶來不同感受,亦對各種身心體質屬性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想知道自己的身心體質屬性,請看「阿育吠陀身心體質測驗」。
                      接著便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食材如何平衡不同體質。
                      Vata體質
                      以風為主導的人,甜、酸、鹹味的食物有助平衡體質,帶來寧神安定的效果:
                      因為由五大元素中之大氣作主要元素,結合空間組成的Vata,請想像性質就是動過不休的風,只要有空間就四處飄散。
                      蔬果:煮熟才吃,不要生食蔬菜。雅支竹、蘆筍、甜菜頭、胡蘿蔔、青瓜、馬鈴薯、意大利青瓜、秋葵、橄欖等則適宜。
                      宜吃杏、牛油果,香蕉、新鮮無花果、棗、杧果、西瓜、木瓜、桃、菠蘿、士多啤梨等,
                      總之,甜味水果有助平衡,但不宜吃乾果。
                      穀物:燕麥、米、小麥、野米
                      肉類:牛肉(偶一為之尚可),雞或火雞的白肉部份、鴨、蛋、淡水魚、蝦
                      乳製品:牛奶、芝士、羊奶、羊芝士、乳酪yogurt都可吃,但要有所節制(不要過量)。
                      • 生吃蔬菜對於性質冷冷的風型人並不適合。若本身消化力較弱的人也不宜吃生冷食物,以免令本已不旺盛的消化之火(Agni)不易燃起。
                        Pitta體質
                        以火為主導的人,甜、刺激性和澀味的食物有涼快作用:因為由五大元素中之火作主要元素,
                        結合風組成的Pitta,就如同一團經常被風吹過不停的火把,為免將自己耗盡,最好冷靜下來。
                        蔬果:雅支竹、蘆荀、燈籠椒、西蘭花、椰菜花、青瓜、西芹、秋葵等。
                        宜吃蘋果、牛油果、提子、梨、蜜瓜、菠蘿、西莓、紅石榴及西瓜等,甜味水果有平衡之效,酸味水果則會擾亂平衡。
                        穀物:大麥、白米、小麥等,但小米、藜麥、糙米及黑麥則會打擾體質。
                        肉類:雞及火雞的白肉部份、蛋白、淡水魚等,但牛肉、蛋黃、鴨、羊、豬及海鮮,均會引致體質失衡。
                        乳製品:無鹽牛油、Cottage Cheese、軟芝士、牛奶及山羊奶均有平衡作用。
                        含鹽份的牛油、硬芝士、酸奶及乳酪Yogurt卻會令打擾平衡。
                        • 蔬果中,意大利青瓜是Vata風型與Pitta火型人均適合吃的。不過要注意風型人不宜生吃蔬果,當然,意大利青瓜也是一種煮熟較生吃更美味的百搭食材。
                          Kapha體質
                          以水主導的人,苦、刺激性和澀的食物有助疏通體內卡住的通道:
                          因為由五大元素中之水作主要元素,Kapha是水加土的結合,不疏通,恰如泥巴一樣滯礙不通。
                          蔬果:蘆筍、紅菜頭、燈籠椒、西蘭花、椰菜、椰菜花、西芹、茄子、秋葵、菠菜等均宜,生吃、辛辣或苦的蔬菜有平衡作用。
                          而帶甜味和多汁的蔬菜則會令失衡加劇。宜吃蘋果、杏、車厘子、無花果乾、芒果、桃、梨、紅石榴及西莓等。
                          但香蕉、棗子等甜味水果或檸檬、帶酸的橙及西柚等則會擾亂平衡。
                          穀物:大麥、蕎麥、粟米、燕麥、藜麥等均有平衡作用,但糙米、白米、小麥等則會引致失衡。
                          肉類:雞及火雞的紅肉部份和雞蛋。但牛肉、鴨、淡水魚、羊、豬及海鮮則不宜。
                          乳製品:山羊奶、稀釋乳酪(以1分乳酪Yogurt稀釋4分水的比例),但牛油、芝士、牛奶、雪糕、酸忌廉及乳酪Yogurt均不宜。
                          • 三種體質當中,Kapha水型人特別不宜吃雪糕(有多少人馬上想哭了?!)。但若做不到,那就選優質的,偶一為之吧!
                            

                            要實踐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實行並不難,以吃為例,在你開懷地吃之餘,
                            不妨也多關心食物給身體和情緒帶來怎樣的反應,已是一種Mindful Eating的實踐。
                            須知道每個人的身心體質屬天生不同,亦沒有熟優熟劣之別,重點在於平衡。
                            因此,除了參考上述的建議,更重要的是,在按自己的體質進食的同時,觀察吃後身心反應,
                            像腹脹、易激動等,慢慢地你會明白哪些味道和食物對你的體質起著支持、鎮靜和平衡作用,
                            哪些味道和食物令你感覺失衡,彷彿打擾了內在平衡一樣,從而建立獨一無二,完全配合你需要的飲食宜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