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3 August 2016

4大方法 破除心癮減食量 13aug16@Mycookey

心情不佳就想吃某些食物,例如甜食、煎炸食品。又或特別渴望食某種味道、質地、口感的食品,例如鹹、甜、酸、Creamy或脆卜卜的。

這種食物心癮(Food Craving)跟營養關係不太,是我們的腦袋,將特定食物,與快樂和獎賞連上關係。我們的記憶、聲音、氣味,還有地點情景,都會勾起心癮。在戲院便想吃爆谷、聽到拉汽水蓋掩的聲音就想飲可樂、聞到炸物的芳香就想吃炸雞。

心癮原因各有不同,只要不過量,不妨吃少許滿足一下自己,強逼戒食反而令自己不開心,不如試試阿育吠陀飲食方法,看在你身上是否可行?

1.苦澀食物助降火

現今都市生活節奏極快,易令人疲於奔命,無論你體質為何,日常活中都容易感到失衡。例如緊張和不知所措時,便是體內Vata風元素失衡。為了找回平衡,我們會傾向渴求甜、酸和鹹食,因為這些味道能緩和Vata的失衡。
憤怒、偏執和激動時,即Pitta火元素失衡,會想吃像雪糕、凍飲等既甜且冰凍的食物。其實,苦和澀味食物也能降低和鎮靜Pitta之火,不妨多加利用。
如果知道自己將要面對壓力處境,例如面試、會議、工作報告限期將至等,又可帶一些健康零食,像杏仁、杏脯等在身邊,用以安撫可能出現的Vata之風失衡情況。
苦澀味食物代表有苦瓜、薑黃、蘆薈、生香蕉、秋葵等,都能下火。



2.六味通吃

阿育吠陀視六味理論(Rasa Shad)為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建議可將甜、鹹、辛辣、澀、苦、酸這6種味道,包含在日常主餐的飯菜中,因為每種味道對健康各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全面營養,並有助減少吃的心癮,將食慾和消化拉回正軌。
現代飲食慣性偏重品嚐鹹、甜、酸食物,少有進食苦、辣和澀味食物,不妨從深色蔬菜中吃一點苦,包括白蘿蔔的辣、豆類、椰菜的澀,用它們作為配菜、前菜等。
當然,這也要配合每個人的體質而定,進食六味比例多寡,各人不同。想知自己的身心體質,請做這小測驗:阿育吠陀體質分析

簡單來說:

Vata體質:
甜、鹹、酸味食物有助平衡身心,因為這三種味道帶有熱、濕和油的性質,正好緩和風的冷、乾和粗糙。但應少吃苦和澀的食物,因為苦澀食物帶有乾燥性質,恰好令本已乾燥的Vata之風更乾更粗糙。
Pitta體質:
平衡身心的方法是多吃甜、苦及澀味食物,能幫助Pitta之火降溫及減少胃酸性大增。酸、鹹和辣味則不宜多吃,因此這些食物會令身體升溫,能量消耗更快。
Kapha體質:
最好避免甜和鹹食,前者會令人增磅,鹹食令水份滯留,令本身已充滿水份的Kapha人,更易出現水腫情況。宜多吃苦、澀和酸食,利用其涼、乾及熱的特質維持平衡。


也許深色蔬菜味帶點苦,但為衡均健康著想,適宜多吃。



3.細嚼慢嚥

吃飯不是比賽,別急著進行。進食本身就是享受,不需要「斬料」或「加餸」──佐以劇集、八卦新聞、電子遊戲。坐好放鬆慢用,脊椎自然伸展,肩膀放下不緊張,餐盤放在臉部的正前方才開餐,有助培養良好的身體姿勢。
將吃視為實驗,送進嘴裡每口食物都是一次全新發現。用眼睛欣賞餐盤上食物的色彩,聞一下菜式的芳香,品嚐食材質地和味道,感覺一下仔細咀嚼後的滋味,然後才徐徐吞嚥,這既有助消化,很快你會發現連食量也明顯減少。
坐在餐桌前專心吃,免得食不知道,也無助於營養吸收。

4.聆聽身體

各路專家提出很多營養飲食健康資訊,但最重要是先考慮自己的身體。人人的狀況不同,就是同一個人,此刻與昨天也有分別,與其聽從來外界意見,不妨多感知身體發出的訊息,像肚子餓了會「打鼓」,就知道是時候吃飯了!
肚子餓了便進食,不因時鐘面上的數字提醒才開餐。如果你的工作場所有必須遵守特定的午飯時間,若剛好不太餓,不如吃少點,等到晚飯再多吃。真正餓了才進食,你會發現食物更滋味,也更清楚該選吃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