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9 November 2018

練習感想


今天在備課的時候找到從前為準備開社區公開課時寫下的自問自答。
現在重溫仍有所感。

記得常常保持一顆童心去練習,讓自己身心自由放飛。

24march17

瑜伽 練身修心
鍛練身體很好,如果想更好,加入強調身心聯繫的鍛練,像瑜伽。
例如運動時細心地感受身體,像氣功的觀想體內一股氣的流動,像瑜伽練習時重視觀察呼吸或身體發出的訊息(例如,像皮膚忽然觸電發麻的感覺、肌肉向兩端延長了的伸展/被扯的感覺等等)。這些都會強化我們對自己身體狀況的和敏感度,甚至延續到瑜伽墊以外的日常生活,注意到腦內空白一片或是塞爆了各種自相矛盾的想法令我們無所適從,情緒起伏不定等。

瑜伽是能夠強壯肌腱筋骨,身體靈活度更柔韌有餘(flexibility and strength)的同時,也「練心/修心」--- 加深了解自己的目前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精神狀況,有更敏銳的覺察力,所以是一種內外兼顧的學習。

練瑜伽 不是比較競賽
練瑜伽,不是為了與人比較誰比較優勝,不是競爭,而是為了認識自己。
當然從表面看來,我們擺出一個動作,但是在做出瑜伽動作,例如樹式(一腳站立另一腳曲膝抵住站立腳的大腿內側),注意力不放外表看來做得怎麼樣,跟老師示範的是否一樣。
因為人人的生來體架結構,軟柔強韌度也不同,當然鍛練有助改進,但還是有些變不了之處,像身軀跟四肢長度之別。不是要勉強複製模式,而是找住感覺。

不是:I’m doing a tree pose我做樹式。
在動作裡我們覺察呼吸,意識也隨著呼吸流動到全身,於是身和心都聯繫起來,成為維持平衡的燃料和動力,因而能穩定當一棵樹,只用單腳站立。
所以,同樣的動作,如果只顧保住形態,只管用死力硬撐,心便會焦慮,急躁,只想盡快完成動作、快快數完十下/二十下便匆匆離開動作,失卻了當中美妙無窮的發掘過程,動作即使富挑戰性、難度高,仍能保持氣定神嫻,意識隨著一呼一吸,灌注全身,能控制全局的信心油然而生,而不是惶恐地等等發落,等老師的指令(受制於外在),勉強維持。

瑜伽意思是聯繫,心身相連,就不會是只顧看見的部分、外在的形態。
是:I am a tree我是樹。感覺當下是一棵樹,注意身體內部。

瑜伽練習鼓勵大家培養覺察自己身體感覺的能力,有如跟身體溝通交流:
例如,當我們在某個瑜伽動作裡覺得痛,與身體的交流便開始。痛在哪裡?為什麼會痛?是舊患嗎?是因為動作弄痛我嗎?似乎不是,不過,要不是這動作,我不知身體這部位痛和不舒服,痛似乎是埋藏這麼深入,平時跟本來不知道沒察覺。例子:在睡鴿子式sleeping pigeon時原來臀部和很大腿根部會痛的啊。
這便是《瑜伽經》八支行法的第二支「內修(Niyama, personal observances)」的第四項:self-study, self-analysis著觀察認識自己。

帶著覺知的心去練習,我們會知所進退,了解當前身體和心理的狀態,知道自己是否準備好跨前去嘗試挑戰、留在原地、或者該退一步海闊天空。但無論如何,都不要忘了我們有個永遠不離身的最佳助手:呼吸,調整呼吸,理順呼吸的節奏,清楚分明的一呼和一吸,是我們知道自己身體和心理都一致同行的指標,然後我們可以按當下狀況,選擇邁步向前或暫停稍息,呼吸繼續擔當可靠的指標和推進動力。


平衡,只發生在現時此刻。
比如在 舞王式dancer pose(natarajasana),是訓練專注力的好機會。一不專心平衡盡失,令原本優美的單腳站立動人歪歪斜斜。
平衡只能發生於現時,我心專注在我身正在做的事情上,不能想別的,不管是過去(剛才/今早/以前),抑或未來(待會兒/稍後/下星期)。身心無二處,都在這刻這時這地方,感覺自己,實實在在地。

也可這樣理解,平衡是,對稱,份量相等,不會只偏於一側。所以練習時,不會只做單邊,左右兩邊都要做,這樣才能整體進步。又例如,像呼吸,我們不能只吸(接收)不呼(放手/交出),或只呼不吸,不然生命無法維持下去。
勞累了要睡覺,休息,到充電完成恢復活力就想動起來。除非受特訓表演定格靜止,不然定著不動太久身體會變僵硬心情也不見得好。靜下不動太久(例如因為太過投入於望著電腦到忘我境界,身體定著不動,不自然不健康的壞姿勢開始成形。初時我們感到繃緊不暢快,這是身體向我們傳遞訊息:定著太久了,內在循環不暢了,是時候動動身子改變姿勢,活絡筋骨。但如果我們忽略身體姿勢對於健康的重要性,日復日慣於忽略這些痠痛訊息,漸漸地感覺變麻目,對身體的覺知能力減低。不良姿勢既已成形,這時如果從外力硬要糾正,反而感到難受痛苦,諷刺地失衡的姿勢則慣性使然感覺似乎更自在,然而長遠來說卻如埋下不知何時引爆的炸彈,受壓的肌鍵內臟危害健康。
要鬆開繃緊,帶著覺知和呼吸幫助心和身一同投入練習。


關於:想像到,就做得到
-->想像力無邊際一切皆可能,但身軀是實體,有先天而改變不了的結構、後天生活習慣積累下來的狀態。親身嘗試做一個心想看來很簡單的動作時,就會發現,想很容易,幻想自己像海報模特兒般美妙姿勢,是個念頭而已。但身體馬上會反映出我們切切實實能做到多少,也許關節不靈巧難轉動、肌肉力量不足或繃緊,慣性的左右不平衡等。也就在這時我們會發現身心步調尚未一致。而強調帶著覺知去了解現狀的瑜伽練習,會一點一點的啟發和推動我們了解實況。心可以飛揚,作天馬行空想像,也可回來,伴隨身體學習和經歷新體驗。我們的肢體肌腱經一再重複演習,便會熟練。而我們的思維能力則敏捷快速反應,轉變像閃電,一剎那從這樣立即跳到那樣,不費吹灰之力。腦子想像力像有點小聰明的孩子,但思維跟新奇點子都是飄渺虛無,變化快流走。相比起來,身體比較像個實幹魯鈍的孩子,要教很多遍才懂,一旦學懂了就留下記憶。

或曰:我一定做不到,只是一種想法
跟上面相反,覺得自己必定做不到,也許亦只不過是腦裡的一個念頭,說不定是固有想法限制我們。如果不實際地試試去做,又怎知道能不能,就算真的不能,至少得知自己目前的實力;若放瞻一試而成功了,舊有想法可被打破,新的能力會是一種扎實的鼓舞。






職場忙得團團轉,身心俱疲;偶爾獨處或靜下來時,內心隱約覺得不對勁,但跟本沒時間弄清究竟真正想要什麼,更別提要逆轉一切。
該從哪裡開始。
不如就從身體開始,
鍛練身體可以改善健康,這是不用置疑的事。
改變始於想像,還要加上意志力,能持續地去做才能將整件事帶動到有具體的結果和成效。



在職場上盡忠職守作各種規劃並按時完成,但對自己的成長我們又是否有所規劃呢。

但願能減磅
想自己臉色紅潤不要太易病
腰酸背痛遠離我
不敢奢望什麼自我成長,但至少不是感覺自己有力量過好自己的人生,取回主動「發球權」,不再感覺無力和受制於外在環境人和事。
通常做完運動,流走了汗水精神為之振奮,感覺feel so good。但體力大量消耗,肉體疲累,好攰,想快點飲食以補充體力----會否因而發胖暫且不談----總之,覺得有需要補充能量。

身體和心理互為影響,沒多少人會反對。心情好,吃什麼都美味。情緒低落時,就算人在峇里島頂級度假村,美景美食俊男美女在身旁,也難展歡顏。
病了心難開,也會自尋煩惱。
儘管知道身心互動的關係,心的力量強大但彷彿掌握不了。
身體可以鍛練,但如果心還是鎖緊也無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