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0 July 2016

生食有「營」定煮熟養生?9July2016 @Mycookey


韃靼牛肉,經典生吃菜式之一。

自從發現火能煮食,人類烹飪文化大放異彩。

不過有些菜式,還是生吃比較好味,像沙律菜、水果等,生吃似乎更爽脆多汁。
現世代也有主張生吃Raw Food Diet的支持者,認為高溫加熱烹煮會破壞營養,
令我們不能從食物中吸收營養,增進生命能量,故Raw Food Diet也稱為生機飲食。
無可否認,若干對身體有益的養份,如維他命C、葉酸、礦物質等,會因烹煮被破壞摧毀,令我們能夠消化吸收的營養大減。
但也有煮熟比生吃營養更好的食材,最佳例子是番茄,其所含的茄紅素既不會因加熱而失去,而且比起生吃,煮熟後的茄紅素甚至高出三至四倍,這已獲科學印證。

近年除了榨汁,風乾處理也甚受生吃支持者歡迎。



祼吃與加工

除了洗淨去皮直接吃(姑且稱之為祼吃!),其實所謂生吃,也有不少處理步驟。食物種類從水果、蔬菜、果仁、種子、豆芽、穀類、(發芽)莢豆類、海藻、微藻類(如螺旋藻),處理方法有浸泡發芽、發酵、醃漬、用萬磨機或攪拌機打爛榨汁、食物風乾機Dehydrator低溫脫水等,都是生吃飲食常用的食材處理程序。
此外,生吃飲食界人士普遍同意,只要加熱溫度低於攝氏40-47度之間,營養未被破壞,是可以接受的輕微「烹煮」,但不同的生吃社群,是會有些微差異的。

杏仁是其中一種受歡迎的生吃食材,也可用水浸泡過夜,發芽後去衣攪拌,除直接飲用,也可以製成杏仁糊。

避免過度加熱

支持生吃飲食法的人認為,食物經過烹煮,其營養價值會降低,而食物中的酵素是其生命能量,有助人體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過度加熱會破壞這些有益的酵素,變相令我們的消化系統要開OT,加倍努力和花更多時間才能獲得營養和能量,久而久之會出現消化問題、缺乏營養等。所以奉行生吃飲食人士宣稱,生吃更健康,有活力,可改善皮膚、減磅及減低患危疾的風險等。然而,直至目前,生吃飲食法尚待更充分的科學驗證。

生吃宜忌

正如吃素是一種有意識的個人選擇,建基於信念,可以是宗教信仰、個人的諾言誓約、環保道德、對其他生命體的關愛,以致基於養生健康等,有意識地選擇飲食始終是一件好事。與此同時,如果大家有意嘗試生吃,不少坊間流傳的進食宜忌,值得參考。

有些豆類是絕不能生吃,必須煮熟的。
1. 儘管生吃飲食法認為,將豆類或種子發芽,能促進生命能量,然而有些豆類是絕不能生吃,必須煮熟的,例如芸豆(又稱紅腰豆)和蠶豆,若不煮熟,進食後會引發食物中毒。還有黃豆,所以豆漿必須煮沸才能飲用是因為它不能生吃。
豆漿食譜:
健康雙皮豆奶
韓式豆漿湯麵

2.含澱粉的薯仔、芋頭等必須煮熟,不然內裡澱粉難以破裂,阻礙人體消化吸收。
芋頭必須煮熟才吃,否則會消化不良。



3.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灼後其纖維素較易消化。
4.含草酸較多的菠菜、竹筍等,宜先灼燙去除大部分草酸,因為生吃會在腸道與鈣結合,變成難吸收的草酸鈣,干擾對鈣的吸收。

細嚼慢咽才是王道

傳統中醫與印度阿育吠陀醫均認為,飲食跟個人體質和生活環境大有關聯,生活於寒冷氣候區或某些體質的人並不適合生吃飲食。其實食物是加熱煮熟,還是生吃才好,可以有不同說法,重要的是人體能否從中吸收養營。最簡單直接如花多點時間咀嚼食物,充分咀嚼將食物營養完全釋放,身體更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因為放慢品嚐美食,過程中我們不會狼吞虎咽,避免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