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5 May 2015

現代瑜伽的證書


最初學瑜伽由體位法asana (各種肢體動作的練習) 開始,以便療養長年記者生涯積習的身心勞累。從每周上幾堂課放鬆放鬆、以至把揮汗與伸展變成每日早課。

日子久了,某些老師在教授肢體動作期間,總能在最合宜的時刻說出充滿智慧和啟迪的話,讓我當刻便體認到瑜伽的深與廣;瑜伽,並不止於肢體動作的精進,但巧妙地,身體這永遠隨身的媒介也是自我提升的絕佳手段。那些當時不太明瞭但隱約覺得內裡定有境界的妙語,彷彿直接擊中心坎裡,也啟發我報讀了第一個200小時瑜伽導師培訓課程。

2011年春30多天的印度學習(回來後為免疏懶便將所學筆記整理成為這個網誌),畢業儀式在課室舉行(現在該處變成了Kaivalyadhama轄下的寄宿小學),從Swami Meheshanandaji 手上接過畢業證書,這證書以Kaivalyadhama Yoga Institue名義發出。





那年,密集的200小時約在接近一個月裡完成,是以美國瑜伽組織Yoga Alliance標準開辦的課程,而那亦是我對瑜伽導師專業化的初步認識。這機構旨在釐訂專業標準指引,世界各地的瑜伽館經過繳費註冊,便可成為其資料庫內認可瑜伽館搜尋名錄之中,瑜伽館便以Yoga Alliance的標準開辦名為RYT (Registered Yoga Teacher註冊瑜伽導師,也有更資深的E-RYT,E是extperienced簡稱)認可的課程,專業老師的基本門檻是學習200小時。至於完成課程畢業的學員也要註冊方能成為其全球導師搜尋名錄一員。

事實上,對體位法練習愈加投入(例如練習的頻率增加了),出現好惡與取捨亦屬自然,也會有比較喜歡跟隨某些老師練習的慣性、覺得某種風格或派系比較符合自己的性情等等,他日如果有意深造,也就自然成為方向指標,然後你也許會發現,那些瑜伽派系的修業標準甚至更嚴謹,課程涵蓋的範圍更廣更深呢!

另一方面,正如考獲駕駛執照、取得教師文憑,不等於好的駕駛者或作育英才的老師,吸收知識後,得藉著實際經驗,作內外對照與深化,也在這期間,逐步發掘屬於自己的路。



到了今天,重看自己以前寫下的文字,仍能看出脈絡沒斷。從最初,瑜伽吸引我的一直不是技驚四坐、能人所不能的肢體動作或者競技氛圍。憑直覺,走近那些讓我感染到對方從內在散發出來的平和與穩定,我喜歡跟隨展現這些特質的瑜伽老師學習,同時繼續閱讀能滿足好奇心的各種異類讀物。再進一步,便是追源索本,讀讀瑜伽經典了解一下背後哲學吧!

所以,往瑜伽發源地走一走,漸漸成為最自然不過的事。


不過,這也不表示我嫌棄asana練習,相反,從動態中體會發自內在的紀律、努力與放鬆之間的均衡,總是讓我感動讚嘆,古代瑜伽行者,從動植物和自然界中汲取靈感,想出各種肢體動作,藉此活絡身心,即使在源遠流長的歲月裡,更多的瑜伽動作造型變化萬千,只要抱持開放和謙恭的態度練習,asana練習的益處從不失落。







2015年4月剛剛完成課程的畢業儀式在Swamiji的住處(稱為Swamiji Kuti)舉行。



這張certificate是由瑜伽發源地印度多家歷史悠久瑜伽學院牽頭,聯同世界各國組成的 CYAI (Council for Yoga Accreditation International) ,授權由獲認證的學院頒發證書,給予合資格完成課程的學生,成為Accredited Institution Yoga Instructor (AYI),證書設有限年期,以此鼓勵導師持續進修,終生學習。



坦白說,到過印度學習瑜伽,連同對這個奇妙國度的傳統哲學文化的初體驗,讓我對瑜伽是什麼,身體層面的練習怎樣練、專業的認授性、權威由誰定、現代瑜伽各門各派等等諸多問題都有大開眼界之感,放眼世界,看法亦多少有些轉變。

然而,撇開各種目前我所知只屬皮毛的事項,因為瑜伽這扇寶藏大門向我打開了,容許我往裡探看裡面閃爍的光華,怎麼說都是豐富眼界的體驗,套用《超譯尼采》和《獨學術》(最近在讀的書)作者白取春彥的用語,是「認知的改變和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