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5 September 2011

關於踎 let's squat

啟發自首次接觸瑜伽的人們(好開心當義工教課),更加倍認真地對平日習以為常的事物再行反思,尤其注意要用淺白易明生活化的語言跟同學們分享(長期練習者聽慣的用語要收起,回歸基本才能成就溝通,這也是一種教學相長!),將瑜伽融入日常生活作息的一步。







想起了踎。


踎或者蹲,這個身體形態,是不是從來都被記為不雅、難登大雅之堂的呢?因它跟上廁所辦大事時的經典姿態有關?
不過作為一種身體鍛練,蹲下再站起這過度動作,能激發腿部肌肉伸展與收縮,是很好的腿力鍛練。隨便在網上搜查squat,就有不少蹲下來、站起身的全體鍛練動作,像舉動選手總經過踎下再起,加強了力量。

踎也是休息狀態,全身重量都集中到腳掌,只要不作別的聯想,它其實在短時間內讓人感覺頗為放鬆,也能舒緩了腰背肌肉緊張。若果四周沒有可以坐下的地方,踎其實是回一回氣更好的選擇。

但是,踎卻不是常常會擺的姿勢,起碼並不是我們這一代!(隨街蹲下的一群人,只能聯想到正在等旅遊巴的自由行!)小時候到中國大陸旅行探親,經常在街頭巷尾見到人們閒閒地踎或蹲踞著維持很久的,閒聊、發呆、抽煙、餵小孩吃飯、在街頭販賣等。只不過自己成長的環境裡,踎似乎被標籤為不太雅觀,洗手間只供坐廁馬桶,如今還有踎廁(即使有也會同設坐廁供你選擇)的只有新界和離島郊區的公廁了。

我自己小時候住的地方有踎廁,所讀的學校也因擁有逾五十年多年歷史(也許還包括為省錢)同樣沒有全部改裝為坐廁,所以我沒有「無力踎」的煩惱,這是跟朋友談起小時候,至於這是否跟腳力有關,那時的閒聊沒達致任何結論,卻不知為何一直留在心裡某一角落,直至習瑜伽、教瑜伽、寫瑜伽,「踎」以另一種形式帶給我一些新想法。

從身體健康的角度看,踎是有益的。
有次帶領大家兩腿分開踎下,以手肘撐著膝頭內側合什,作為練習中的休息回氣階段,想起一位老師有感而發的說,坐廁發明後,「解決」不需再踎,從此不再有曲腿壓向腹部帶動促進排便的按摩作用,難怪便秘的人多了!
要好好地踎五分鐘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辦到,有時間可每天蹲下做做敬拜式Namaskarasana(即是如上所言,分腿蹲踞、以雙手合什,手肘呈水平狀態撐著膝頭內側。至於頭臉的朝向,可視乎當時的身體狀態而定,挺起胸膛面向前方喚發精神,垂頭閉目使下頜靠近胸部放鬆心情)。
以改善消化和緩和便秘的話,平常在瑜伽席練習應加上仰臥時做做排氣式(wind relieving pose,梵文為Pavanmuktasana),促進一下腹腔的活動了。

個人見聞所感,在大陸踎(蹲下)的人真多,重點是你真能感受到他們享受踎的爽;在印度人們愛盤腿,下盤穩如泰山之勢彷彿跟上半身的活動無關,這是上街市跟小販買賣以外另一趣味深刻印象;跪坐的日本人大概久經訓練,在正襟危坐與從容不迫中找著適度自在的平衡。

能舒服而毫障礙地蹲著,腿板腳跟完全穩固地踩踏在地上,意味著腿力足夠,腰背肌肉定是柔韌有餘,腳跟難以著地,與下背、小腿肌肉的繃緊是有關聯的。
盤腿,髖關節轉動自如不繃緊,所以向兩側分開的膝蓋甚至能輕鬆著地(但也按個人天生骨骼結構,在蓮花坐中也不一定膝蓋必然著地),盤骨跟脊柱的關係好比盆栽植物被安穩置放在地上,植物自然朝向天空生長,脊柱也能自然伸展。
道理相近,曲膝跪坐,將盤骨置放在腳跟上(或者在腿板之間如英雄式hero pose),脊柱同樣能夠按著自然的弧度健康地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