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4 December 2016

做家務練大腦 身心合一成就萬事 @ 香港經濟日報 5december2016

20161205 星期一
香港經濟日報
副刊






做家務練大腦 身心合一成就萬事


有做運動的人都知道,身體學習必經反複鍛練,即使已熟能生巧,實踐過程中仍需一直上心專注,掉以輕心的後果就是受傷,練身同時要用心。回到生活日常,要辦的事若熟練至極,難免會將自己切換到自動模式運作,但心身同在的效率遠比制式化為高,乃不爭事實。

最近割傷右手食指,得訓練左手處理若干日常瑣事,像用生果刀削柿子皮,是想吃的推動力,為免受刀傷,自問全程眼到、手到、心到。用心在動腦筋,也在感受事物上,精神專注一處,意識到當時狀態及期間差異變化。

帶腦做家務防失智

腦科學專家加藤俊德分析逾1萬人的大腦MRI影像發現,常做家事的人,即使高齡也活力十足,甚至極少罹患失智症(又稱癡呆症)。腦神經細胞逾1千億,功能以類聚,是為「腦區」,120個腦區可概括分為8類:記憶與回憶的記憶腦區、用視覺獲得資訊的視覺腦區、產生喜怒哀樂的感情腦區、發揮思考和想像力的思考腦區、理解資訊的理解腦區、聽取聲音的聽覺腦區、掌管溝通的傳達腦區和掌管身體各部位動作的運動腦區。從醫學和腦科學角度來看,做家務時腦中各個區塊會藉由神經網絡連結起來,可以活化的範圍非常廣泛。

但並非所有每天做家事的人都能從中獲益,若總是重複做那幾道菜、晾衣服不特別思考順序,只是隨便掛上去、每天都走相同路綫去買東西、下廚以簡單快炒或微波爐食譜居多、煮菜時不會試味道、幾乎都只到超市買菜,只等收銀員說出總額才打開銀包拿錢結帳、最近沒有開發新食譜等等,腦功能分區使用易失衡,令人漸變遲鈍。

明明物品在眼前卻視而不見,也許是大腦習慣快速掃視不留意細節,試試不用吸塵機,改以掃把掃地,迫自己仔細觀察哪裏比較髒,訓練大腦精確捕捉視覺資訊,能強化視覺腦區的觀察力。

加藤博士的《做家事練大腦》收錄了多種有意識做家事鍛練大腦的練習,例如換一種方法做家務,改變收納方式和習慣,迫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使用物品的習慣、頻率和空間特性。選擇有效預防失智的青魚、蔬菜、堅果等設計菜單,會驅動腦內理解系統去學習食材的營養價值,設計菜單則會活用思考腦區。整理照片能勾起回憶,活化記憶迴路。做菜時有意識地提自己試味,比對幾分鐘前的味覺,能鍛練短期記憶。

「演」活年輕

現在大家對於心境保持年輕,外表也會活力充沛不會有異議,但上世紀70年代,心理學界才剛開始探索身心關連性,Ellen J. Langer在當時進行的研究收錄在《逆時針》,她的想法是,如果在心理上將時間倒轉,對人的生理狀態有甚麼影響?如果心態回到20年前,身體會不會也跟着變年輕?

實驗組是約80歲的男性,他們被安排在一間重現1959年模樣的古修道院住一星期,期間不可攜帶任何1959年以後的報章雜誌、書籍或家庭照片,並被要求對話討論都要抱持「現在就是1959年」的心態度過這星期。另一星期則由另一批80多歲男性作對照組,唯一分別是沒有「時間」提示,參加者住在充滿「回憶」的環境,以「這不是1959年」的心情來度過。

從手的抓握力、關節柔軟度、走路姿勢和智力測驗等,在實驗前後的紀錄及跟對照組的比較,時刻提醒自己處於「回到年輕時」的實驗組成員,健康和活力均大大提升。這與其他後續研究令作者確信限制我們的,不是生理狀態,而是我們對於生理限制的心態。跳出限制的關鍵,在於「用心」(mindful),由於用心是刻意的,因此潛能無限。

傳統手錶告訴我們的是差一點、剛過、快要到某個時間,這提供了更多讓人注意到變異與比較的條件資訊,而注意變異性或異差,正是用心。這一種輕柔的覺察,是積極區分差異的簡單過程,是在自以為知道的事情當中尋找新事物,不管注意到的,是聰明或蠢事,重要的是「注意」本身,而用心的我們,等於活在當下。

逛街市,設計是日菜單,都可以鍛練腦力。(法新社圖片)
勤於動腦,腦內各個區塊會藉由神經網絡連結起來,活化腦部。(路透社圖片)
注意時間流逝,也是活在當下的表現。(法新社圖片)
書名:《做家事練大腦》
書名:《逆時針》

撰文:         

吳慧芬 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