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覺得自己無論寫什麼,總都想拉到「此時此刻就行動吧!」「別止於口說漂亮話,還不快去做!」的命題上。
其實,都是寫給自己看,一直提住自己,做啦咪得把口講呀!
大家互勵互勉吧!
*******
分享文章:
2016年月26日 @香港經濟日報
欄目:書香陣
身體使用說明書
2016 年已過了 4 個多月,年初訂立的大計,實踐了多少?若有感拓展事業、改善人際關係受外在因素影響,難以完全掌控,不如埋身一點理好身體,畢竟這事自己可以負全責話晒事。
近年坊間出版了不少談人體形態解剖結構的科普讀物,介紹肌肉和骨骼系統於做瑜伽、跑步、踩單車等動作時肌理的伸展變化狀況,也有以預防或緩和痛症、鍛練肌力的人體解剖圖書。
這些書總予人聯想到產品說明書,如手機、電器附上的使用手冊從結構談起,建議用前好好讀懂。但除非對商品完全陌生、裝嵌或使用出現問題,我們鮮少拿出仔細研究。商品是制式的設計,只要下達正確指令,便可保運作暢順。而我們出生可沒附上身體使用說明指南,怎樣用它,人人自由決定。大前提是,用得好,可免身體給我們帶來疼痛和損傷。
在填色冊大熱之際,維恩‧凱波特與勞倫斯‧埃爾森合著的《人體解剖著色學習手冊》(The Anatomy Coloring Book),可不是教人放鬆沉澱的禪繞填色冊,重點在要你手腦並用,以動覺型學習(Kinesthetic Learning)方式,動手填色兼認識人體肌肉骨胳形態與名稱的記憶,作為用好身體的第一章!
有自癒力的智慧身體
自從懂得走路能夠自主活動,我們便在模仿和觀察學習使用身體,然而工業社會並沒教導我們如何善待身體,這是《零痠痛!人體正確使用姿勢書》作者、矯姿和止痛專家艾絲特‧高克蕾的感慨。到訪西非布吉納法索、印度、葡萄牙偏鄉、巴西漁村觀察研究後,她認為我們應向傳統社會學習。他們不管彎身在田間插秧、坐地操作紡織機或手抱幼兒,代代相傳姿勢靈活,不曾受困於背痛折磨。綜觀世界各地幼童都有相似的健康姿態,可見這是存在於人類的原始姿態。
高克蕾相信人體架構設計完善又理想,只要恢復脊椎最理想的長度,身體其他架構也會跟着恢復最佳位置,從而啟動自療功能,告別疼痛和肢體活動的限制。給頭腦重新教育,丟掉一系列舊習慣再換上新的,藉着練習用身體記住新姿勢,並在腦海裏為每個新技巧重塑新模式。
在《人體復原工程》,作者吳清忠談到,受現代醫學的影響,當身體出現異常或不舒服,我們的直覺反應是「身體出現故障、生病了」,認定它沒有太高智慧和經常犯錯。在另一著作《人體使用手冊》指出擾人的慢性疾病,源於我們沒有正確使用身體。正如電腦要電源穩定才能運作、自行診斷和修復,人必然也有這能力,關鍵是提升能量水平,即中醫所說的「血氣」。若能量下降,人體的組織調節、再生能力、自我治療能力,排除廢物能力、免疫和組織再生能力也會漸次失去。
身體姿勢習慣的去留
身體姿勢在一再重複中(20 次以上)形成慣性,我們當然不是刻意要弓背伸頭等不良姿勢,但當這已成為習慣,我們會認定這姿勢感覺對或自然,任何改變都不對勁。《The Posture Workbook》作者 Carolyn Nicholls 認為擺好頭頸位置尤為重要,有沒有留意,當準備拍照時,你會把頭頸向前伸拉近與鏡頭的距離,或將相機帶到臉前?要是伸長脖子是你的寫照,這將給你製造痛苦的不良習慣。
身為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由上世紀初莎士比亞朗誦員 Frederick Matthias Alexander 發明,引導人們覺察及克服個人活動和思想模式的慣性,釋放不必要的肌肉緊張)的導師,Nicholls 認為有意識地向身體特定部位直接下達明確清楚的指令,例如反覆練習指示手腕關節放開,有助強化思維與身體之間的聯繫通道,下次當你指示手腕放鬆,效果更快出現。她稱之為思想-姿勢-活動(Thought-posture-movement)的關係,透過觀察慣性姿勢,減去不必要、多餘或過度的用力。
將身體看作互有交流和連繫的整體,而非互不相干隨意拼湊在一起的各個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增加對身體的覺察力,是活在此刻。
﹏﹏﹏﹏﹏﹏﹏﹏﹏﹏﹏﹏﹏
延伸閱讀
撰文:
|
吳慧芬 特約作者
|